close
每回被友人稱讚我的語言能力時, 我的心裡其實一片心虛。關於我的語言學習能力, 套一句「佐賀的超級阿嬤」裡阿嬤為作者島田洋七打氣的名言「人生是總和力」, 是最適合不過的了。
因為家庭的成員, 老爸是講閩南語的庄腳人, 老媽是住在台灣尾端的客家人, 在家裡爸爸講台語, 媽媽講客家話, 在學校則說(小時候)教育部強制推行的國語(普通話) , 這樣的組合套上現代人們對異國婚姻稱羡其一來說, 我們家小孩也可算是從小可以自然而然學會2種以上的語言(方言)。

然而, 事實上, 只有在5歲以前寄住外婆家, 客家話可以說的ペラペラ(流利), 上小學時搬回和父母同住後, 因為同儕中會說的很少, (鄉下大多嘛講台語) 除了回外婆家會跟外婆說之外, 客家話也變得少用了。久而久之, 客家話於我就變成只會聽不會說了。

小五轉學去鄰近的城裡小學, 為了跟上城裡的進度, 小六開始便跟著學英文, 那個「受験の神様」的戲碼(小學生補習以求考上知名中學), 非常真實地呈現在我的生活裡。(當然, 資質駑頓如我, 想也知道是沒考進資優班啦!) 在強調讀跟寫的英文教育裡, 我總是不負母望, 考在80分以上。但, 如果街上突然有個老外跑來問路的話, 我倒是會跟日本人的反應如出一轍"Sorry!My English is not good." 然後落荒而逃。考試成績和現實生活是分開的。比同齡學童提早學英文, (以前台灣正式的英文教育是從國一開始的) 雖然有赢在起跑點, 但並沒有讓我對英文感興趣。(嗯...從來沒有。) 所以, 英文於我是會讀會寫, 講不好。

上了大學之後, 英文雖然仍舊是必修, 但是受日蒙召, 我還是投向日文的懷抱。說來自己是因興趣才選修的, 應該會更加努力, 但, 事實卻不然。除了一開始的50音勉勉強強地死背下來, 在課程進入動詞變化時, 就慘敗;因此, 明明是1年日文我卻花了2年才拿到學分, 真是慚愧!直到去美期間, 趁著申請學校的空檔, 去日本旁聽了4個月的語言課程, 這時才真正的學以致用。日本沒有台灣教授的那一套可怕的背文法公式, 反而是較為簡單的文法應用變化, 即便短短的4個月卻可抵台灣課程的1年, 且到現在我都還能記得, 真的是非常受用。不過, 這套文法也不是每人都適用的, 那時一起學習的大陸同學們, 反而因為在內地已先行自修(文法好像跟台灣那套很類似), 結果腦筋打結吸收不了。而且, 或許是耳濡目染,(從小聽日文歌跟嗜日劇如命) 口語日文好像比較沒有心理障礙, 雖然沒有ペラペラ的程度, (其實可能常常被日本人竊笑也說不定) 至少遇到日本人不會躲起來, 自助旅行也是沒問題!

這樣說起來, 好像我的語言能力也可以被拿自慢一下, 但, 事實上, 只有在寫自傳時被拿來灌水一下而已。我的大腦裡, 語言成份有限量的QUOTA。語言越學越多, 於我而言, 並不是加乘, 而是加總。就像佐賀阿嬤安慰孫子洋七說的"每個科目全部加起來就有5(滿分)啦!"  在語言區塊的百分比100%中, 國語(普通話) 、台語、客家話、英文、日文, 各自佔有其比例, 40% 、10%、5%、25%、20%。

回台工作後, 因為進入台日合資的工作環境, 除了文件工作上的英文, 口語上, 用的比較多的還是國台語和日文。每天和工程師打屁聊天, 我的台語又在這裡, 重新復習了起來。(雖然老是被笑明明是高雄人, 台語還這麼破。) 現在搬來澳門, 在想:如果因為環境而不得不學廣東話時, 不曉得我的哪個existed language的百分比又會減少了? (這樣的無病呻吟, 其實只是說明自己一點也不好學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ni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